日本的经济萧条 (摘自网络)
“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走强,自然就会有向外扩张的趋势。如果碰巧利率又下跌,那就是火上浇油了。”
1986年,日本的经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为了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银行试图通过大幅降息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这一年,日本四次降低利率,累计调低了近2%,由1986年1月的4.5%下调至1986年年末的3.0%,使日美间的利息差由广场协议时的5%缩小到2%。1987年2月,日本再一次将利率降低至2.5%这一闻所未闻的超低利率。
银行利率的大幅下降,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房地产公司利用低息贷款投机,抢购有限的城市房地产,致使日本的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恶化了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城市土地价格的投机性上涨,成为投机性泡沫的基础。土地成为银行贷出巨额资金的抵押,这些资金又被用来购买土地或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同时,这些新获得的土地或股票又被作为抵押从银行里获得更多的资金。
与此同时,由于利率太低,日本银行也向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公司等高风险和投机的借款人贷款,投向生产领域的银行贷款急剧衰退,贷款投向的比重发生逆转。到1990年,生产领域的贷款比重下降为25%,而非生产领域的贷款比重上升为37%。此期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长率(以日元计算)每年只有5.7%,而股票(1986-1989年)、住宅用地(1987-1990年)、商业用地(1987-1990年)的价格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1.3%、14.41%和15.6%。“非生产领域的日资扩张引发了虚拟资产的价值膨胀,进而被高估,形成泡沫经济。”企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被“泡沫”所包围,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实质经济的正常循环,并为1990年的股市大跌、企业倒闭、泡沫经济崩溃埋下了伏笔。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农认为,较低的名义利率给日本的货币政策设置了流动性陷阱,使利率工具失去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货币政策这一重要的调控工具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恢复经济就只剩下一条出路,那就是让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泡沫经济变成了救命稻草。日元升值最终诱发了泡沫经济,并为日本宏观经济管理留下了后遗症。
自广场协议后的10年间,日元汇率平均每年上升5.2%。这意味着,如果国际资本在日本买入某一资产,如股票、房地产、债券、日元),即使这一资产没有盈利,它也可以通过汇率的变化获得每年5.2%的增值。在日元升值的早期,只有少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买入日本的股票。此后日元升值,股票上涨,吸引了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日本。这进一步刺激了日元的升值,使日本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再加上当时日本国内实行的是非常宽松的低利率货币政策,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刺激了日本的地价、股价及高级绘画作品等的价格持续看涨。价格的持续上涨,助长了投机行为,最后终于在1988年到1989年间发生了无法用其本身条件来解释的飞涨。
“搭着乐队的车子吹吹打打着行进,好奇的人们跟在后面探寻究竟,看到车子和有人跟着,更多的人因好奇而加入,终于毫无理由地跟在车子后面的人越来越壮大。”对日本这个时期的投机现象,日本金融专家铃木淑夫做出了这样形象的解释。
1987年7月,凡高的名画《向日葵》被运到日本。同年10月23日《日本经济新闻》这样报道:“……今年是高额绘画作品的进口高峰年。至8月为止,绘画的进口总额已创历史最高纪录,从欧美进口的绘画作品的平均单价达到538万日元,约为去年的3倍……”
与此同时,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双双创出了令人咋舌的战后最高纪录。1989年底,日经平均股价上涨到38915.87日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当时日本流行这么一种说法,“工薪族投资家枕着股票睡觉过年,办公室小姐抱着股票海外旅行”。
1986-1989年,东京市中心地价提高了2.7倍。如果将东京23个区的土地全部卖了,可以买下整个美国。1988-1990年的3年间,大阪、名古屋的地价,在住宅地皮公开价格上分别暴涨了2.2倍和1.6倍。许多人认为,日本房地产的泡沫始于东京原宿表参道土地价格的暴涨。表参道曾经只是一条昏暗幽静的小路,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这儿逐渐发展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在此之前,原宿表参道的地价为一坪(相当于3.3平方米)2、3百万日元,但到80年代末,一坪已上涨至数千万日元。
此外,日元的大幅升值还使日本人手中的日元资产价值猛涨,助长了全社会虚假的繁荣现象。1990年,日本人均GNP和资产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资产净收入国、头号债权大国和金融大国,“日本人开始升起了走向全世界和买下全世界的万丈豪情。”他们将其巨额海外投资转向美国国债和房地产,开始大量购买美国企业,购买帝国大厦,购买夏威夷的不动产,以至于美国人惊呼日本人在“购买美国”!
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后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则购买了美国音乐公司。三菱公司购买了洛克菲勒财团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厦。为了避免美国舆论的冲击,三菱集团与洛克菲勒集团签订了“购买80%股份的秘密协议。”在夏威夷,每到旅游旺季,饭店里的常客大约有一半是日本人。还有一位从日本来的亿万富翁在一年之间就投入1.5亿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78套房子。然而,实际上这一时期正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顶峰时期,房地产价格过度膨胀,美国的投机家纷纷抛售。日本只是顺利地接过了美国的经济泡沫而已。
虽然人均GNP和资产超过了美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也超过了美国。实际上,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反而有所恶化。与日本人“购买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资产膨胀,地价高涨,在本土购买住宅对日本的普通老百姓而言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进口壁垒和流通机构的竞争阻碍,扩大了国内外价格差别。而与生活相关联的社会资本的落后,致使上下班电车、公路的混乱更加激化。此外,劳动时间过长的这种现象仍没有改变,过度劳累致死已成为现代日本的一大社会问题。
在1988年9月日本首相办公室进行的一项“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民意测验”中,针对“是否真正体会到与世界最高收入水平相当的富有生活”这一提问,只有22.4%的人回答了“是”,69.2%的人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在由经济企划厅提供的《人民生活白皮书》(1990)中,总体上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年轻人和中年人的比例很低,只有30%-50%。在所有的被采访者中,居住在东京、30多岁的男性对生活最不满意。
“泡沫经济”在1989年底达到顶峰。日本政府认识到土地价格严重偏离实际价值,便开始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来阻止银行向投机者贷款。1989年11月25日,日本银行将贴现率提高到4.25%,1990年8月再次提高到6%,宣告了金融缓和时代的终结。霎时如晴天霹雳一般,日经平均股价从1989年12月至1990年1月的3.8万日元暴跌为1990年2月至4月的2.9万日元,日本陷入债券、股票和日元这三种行市一齐暴跌的“三重疲软”之中。这个时候,土地价格的“泡沫”也开始破灭。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地价转为回落,并从1991年开始一路跌落下去。根据标价,1991年至1992年,东京地区住宅土地的下降幅度为22%,大阪地区为36%,名古屋地区为13%。而普通地价跌落的实际情况可能比这还要更严重。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日本50岁左右的“工薪族”的状况尤其可怜。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借钱买的房子,但泡沫经济崩溃后,房子的价格下降了一半,即使将房子卖了也只能偿还半数借款。另外,这些人手中持有的本公司股票的价格也降低了2/3。由于经济零增长,不但工资得不到提高,他们还得面临“失业”的压力。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软着陆产生了不良贷款危机和对整个银行体系无法清偿的威胁,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倒闭现象时有发生,日本经济随之进入长达10年之久的衰退之中,至今仍没有恢复。日本人称此10年为“失去的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