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元贬值(摘自网络)作于2002年
一、美元贬值非无因,经济衰退是根本
一般认为,今年夏天的美元贬值,有如下几方面的成因:一是长达7年的美元汇率过高导致美国企业出口困难和进口大量增加,从而造成巨额贸易逆差。二是在连续4年呈现财政盈余之后,美国政府财政今年又出现巨额赤字。三是由于国税收入减少以及股市受挫,美国本财政年度的预算赤字比预期增加56%,将达到1650亿美元。这也是自1994年以来,美国出现的最高预算赤字。四是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升至1125亿美元,达到美国GDP的4%。五是美国公司丑闻不断,企业信誉一滑再滑。六是基于对美元走势的担心,外国投资者大量抛售美元,导致美元汇率一路下跌。在以上各方面条件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今年以来美元汇率跌幅已经超过了10%。
但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来自于美国经济本身:美国商务部的报告显示,去年美国经济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今年又是连续二个季度GDP仅增长1%左右,结束了有关美国经济是否陷入衰退的争论。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美国经济复苏仍然乏力。
由于美国股市和整体经济的不景气,大量的国外投资人已经撤出20世纪90年代的被认为是理想投资地的美国。由于美国自去年开始的经济调整,以及“9·11”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加上最近连续不断的会计丑闻,以及美国股市的连续下跌更大殃及投资者的信心,进一步加速资本从美国市场撤出。布什政府商业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美国吸引的国外投资总额为1240亿美元,这比2000年的3001亿美元下降了许多。经济人士指出,国外资金的大撤离将会进一步加剧美国经济疲软,使它从2001年萧条的背景中走出来变得更加艰难,这是因为美国上一波长达百月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大量的国外投资的支持。
因此,此次美元贬值并非无因而发,它既是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直接后果,又是对其进一步地证实。未来美元的发展趋势也将与美国经济的恢复状况形成互动。
二、饮鸩止渴求贬,美元地位遭殃 长期以来,美国通过维持强势货币,扮演着世界经济增长获利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对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最终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有很大地帮助。
无庸置疑,连续几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低迷对于美元地位是一个极大地挑战,但是,美国经济一直在苦苦坚持,只到去年才最终呈现颓势。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美国经济的衰退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坚持维持美元强势,还是放弃美元强势,通过对美元的贬值促使美国经济从衰退的泥潭中尽快地恢复过来,这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是一个两难地选择。
事实上,二战以后美元已经发生过两次大的贬值,一次是1971年12月,一次是1973年2月,这两次贬值使得美元对主要竞争对手的货币的汇率平均降低约20%。这两次美元贬值和汇率变动是在美国的国际收支出现赤字(1971年上半年美国出现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贸易收支逆差,约为20亿美元)、美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恶化、大量资本向国外输出以及通货膨胀加剧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而制定的新的对外经济战略阶段的开始。两次美元贬值导致的最直接后果,一是确立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浮动汇率制;二是美国通过了富有浓厚贸易保护色彩的“1974年贸易法”,并宣布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
针对今年的美元不断贬值,美国政府表面上声称将采取行动,但实质上却始终未动,探究其深层原因,可知其用心“良苦”。 今年以来,为了振兴美国经济,布什在对外经贸政策上采取了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目的是削减钢铁等产品的进口,保护美国国内钢铁、农业等产品不受外国的竞争。与此同时,布什政府的主要经济决策者也多次强调,应让市场决定汇率,其含义是如果美元有序贬值,政府将不进行干预。由此可见,布什政府在美元贬值的问题上可以说是深思熟虑,决不是所谓的“束手无策”。说得更直接一点,布什是在对别国进行货币倾销,他是在实施一项为振兴美国经济而故意接受美元贬值的新策略。
美元贬值为美国带来了以下好处:一是使美国商品和劳务的外币价格下降,提高了美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二是提高了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削弱了国外商品的竞争力,从而抑制了进口,有利于削减贸易逆差;三是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垄断组织收买外国企业,促进了美国国外资产的增加;四是美元贬值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竞争地位。总之,前两次美元贬值使美国摆脱了美元泛滥、美国收支赤字无限扩大以及单方面强行限制美元外流而放弃美国对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困境。从这一点来看,美元贬值对美国是福不是祸。 其实,前面所谈到的只是美元贬值的短期效应,正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美元贬值是一杯毒酒,饮鸩止渴,最终受损的将是美元的国际地位。每次美元的大幅贬值,都会同时带来对美元的信任危机。美元神话的一再破灭,也使得各国在外汇储备和贸易结算中增加更多的灵活性,以降低汇率风险。这也使得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从而使得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掠夺地位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