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1, 2006

别了格林斯潘 来了伯南克(节选)

文/陈敏强

关于美联储新主席提名的各种猜测已尘埃落定,市场的注意力自然转向美联储今后的货币政策策略会发生什么变化。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主要有三种选择:一是不变,即维持格林斯潘时代既定的货币政策框架不变,这种框架可以用布兰德教授确立的“格林斯潘标准”来概括,其核心是“风险管理”,这是格林斯潘最为得意的创见之一,布兰德教授用简练易懂的语言将之描述为“最低限度的策略限制性,而最大限度的策略灵活性,且不需过多的解释。”有人说,这是一种比较适合于“新经济时代”的货币政策框架,也就是在格林斯潘时代在货币政策个人化基础上形成的货币政策框架。这种框架对美联储主帅的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换了格林斯潘,接班人能否自如地驾驭这种框架还真难说。除了格林斯潘外,美联储一些现任和前任高官也支持这一框架,如美联储理事科恩(Donald Kohn)、美联储前副主席里夫林(Alice M. Rivlin)、美联储前理事耶伦(Janet L. Yellen)等。二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不仅是伯南克在理论上极力推崇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而且被认为可为后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得以巩固沃尔克-格林斯潘时代反通货膨胀成果与公信力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即要使反通货膨胀制度化,同时也是改善美联储运作(主要指增加透明度和政策责任追究制)的重要手段(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已有明显改善,据说是受伯南克出任理事后的影响所致)。但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可能会削弱美联储的灵活性和应对危机的及时性,当然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增长。客观地说,如果美联储新主席没有格林斯潘应对危机那样的“绝活”,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倒是一种“万全之策”。

  在“不变”与“变”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了第三种声音,即主张美联储在反通货膨胀的同时,还应积极应对和抑制资产价格的膨胀,以防止各种资产泡沫无度发展最终引发经济金融危机。尽管就目前而言,这种思潮或观念仍没有形成一种可能的货币政策框架,但近年来全球股市泡沫破灭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房地产泡沫急剧膨胀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使得持这种观点的人底气十足,前美联储纽约分行研究部主任、现任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瑟切提(Stephen G. Cecchetti)、前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克罗克特(Andrew Crockett)和经济学家考夫曼等人(Henry Kaufman)就是这种声音的急先锋。美联储现任领导层总体上尚未认同这种观点。格林斯潘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伯南克2002年10月15日全美商业经济学协会纽约分会集会上发表题为“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的演讲时再次强调只有当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时,美联储才应采取措施。有人认为,伯南克的这一观点实际上为美联储容忍20世纪90年代股市泡沫和当前的房地产泡沫提供了理论弹药。早在1999年8月的杰克逊霍尔研讨会上,当时的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主任伯南克与纽约大学教授格特勒(M.Gertler)就发表了一篇题为“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波动”的著名论文。该论文论证了如果中央银行对股市做出反应必然会引起政策不稳定的结论,并建议实行一种货币政策只对通货膨胀而不对股市波动做出反应的规则。尽管伯南克承认,货币政策不足以控制资产价格的跌宕起伏所带来的危害,但从历史上看,只有在货币政策不做出积极反应的情形下资产价格崩溃才会产生持续的危害。因此,他指出,中央银行将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看成是一致和互补的目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伯南克和格特勒的论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建议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他说,实现价格与金融稳定双重目标的最佳的币政策框架是实行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也就是上面提及的只有当资产价格的波动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预期变化时中央银行才应做出反应,而不是主动刺破泡沫。伯南克和格特勒的这篇论文出笼后不久,学术界便将其观点冠以“伯南克–格特勒模型”之称,并将其看成是“伯南克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过,瑟切提等人却抓住了伯南克和格特勒论证逻辑上的弱点,指出“伯南克-格特勒模型”预示着在许多情形下中央银行应对资产价格泡沫做出系统性反应,而不是等到泡沫破灭后才采取行动。英格兰银行、欧央行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均认为伯南克的观点是错误的,中央银行有时候应提高利率以抑制资产价格猛涨成泡沫。

  现行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今后会如何演变,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有一点似乎较明显,那就是伯南克会尽力使美联储朝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很可能(也只可能)是渐进的而不是突进的。伯南克上任后会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说服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反对者,并增强支持者的声音。美联储目前实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已有了较好的基础,透明度也已有所增大,美联储已做到在每次例会前公布前次会议的记录,并从2003年开始发表两年期的经济预测(包括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虽然美联储尚未发布显性的通货膨胀目标,但美联储将核心通货膨胀率定在1%~2%这样的“舒心间区”实际上表明美联储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已逐渐接近通货膨胀目标制。伯南克不是那种教条、刻板或僵化的学者型高官,但他也不大可能会以宗教般的虔诚去推进通货膨胀目标制。

  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对通货膨胀怀有好感,或认为通货膨胀无关紧要,或认为为了增加就业可以牺牲通货膨胀的人可以当上中央银行行长的。对通货膨胀的态度如何已成为甄拔中央银行行长人选的重要门槛。2002年8月,当伯南克走马上任美联储理事时,美国经济正经受着通货紧缩的威胁,连格林斯潘这样的反通货膨胀能手对通货紧缩虽说不上“谈虎色变”,但也怕之三分,并以连续降息来对付通缩压力的增大。伯南克反通缩的立场十分鲜明,他主张运用非传统的工具来抑制通缩,如大量购进长期国债,或可更形象地说,可以像从直升飞机上抛撒货币那样放松银根。媒体很快便给伯南克起了个“直升飞机本”的绰号。“直升飞机本”的主意令一些市场人士不免心生疑虑,觉得伯南克在通货膨胀问题上与沃尔克和格林斯潘相比似乎有点“软”,揣度着伯南克是不是个“鸽派”。不过,大多数人对此并不过分担心,看看这些年来伯南克不遗余力地为通货膨胀目标制“鸣锣开道”,说伯南克是通货膨胀“鸽派”也太过不公道了。最近,美国媒体就通胀的“鸽派”与“鹰派”之别提出了一条新的判别标准,即以对通货膨胀走势的看法和判断为准绳区分“鸽派”与“鹰派”,现代“鹰派”与“鸽派”均主张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低水平上,“鹰”与“鸽”之分在于前者认为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而需提高利率以抑制之,而后者则认为通货膨胀将保持稳定而无需调升利率。若按此标准,根据伯南克近来的公开言论,有人认为,伯南克是传统的“鹰派”,而现代的“鸽派”,因为伯南克多次表示通货膨胀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如果伯南克这一预测或判断是正确的,他很可能主张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伯南克的预测或判断错了,他会赶紧升息,而且升息的幅度甚至会比格林斯潘更厉害。近来美国《华尔街日报》上有一幅漫画,画着秃顶留着银白色落腮胡子的伯南克一只手托捏着下颌,神情严肃而略有些疑惑,左肩上站着一只老鹰,右肩上站着一只嫩鸽子。媒体的判断对伯南克上任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势兴许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近年关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恰当性的争论中,美联储认为当前美联储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仍低于均衡水平,这意味着2006年初美联储需继续升息。而金融市场则预期美联储的升息周期很快就要结束了,也许不需等到2006年。美联储官员对此有些纳闷,金融市场的预期隐含着至今的升息已基本够了的信息,如果美联储继续升息,经济是否真会受不了;美国经济是否还存在其他因素表明美联储应继续升息呢?伯南克倾向于认为升息快要结束了。在2005年3月的一次讲话中,伯南克对市场判断为什么美联储应停止升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市场认为当前的联邦基金均衡利率要低于以往。在出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后的几次讲话中,伯南克一再预测通货膨胀将维持在低水平。市场怀疑这是否是伯南克在故意释放乐观空气,伯南克出任美联储主席后是否还坚持这样的说法。众所周知,格林斯潘以利率试错的方式预防通货膨胀的习惯是“宁高勿低”,伯南克是支持“前瞻式”的货币政策策略的,他曾说过,只有当决策者提前预见到问题的发展脉络,决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曾与伯南克在美联储同事过的布莱恩•萨克说,伯南克在试错习惯上可能更为保守些。沃尔克和格林斯潘上任后不久均升息了,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是显示他们反通货膨胀的信心,还是为了争取公信力?伯南克上任后是否也会这样做呢?关键要看伯南克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是否准确。结果与选择将是十分清楚的。2005年12月13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目标再提升0.25个百分点,这是美联储自2004年6月30日升息以来第13次以同样幅度提升联邦基金利率至4.25%。看来,伯南克上任后调升利率的空间已所剩无几。

  在格林斯潘告别美联储之际,美国人为感谢这位传奇般人物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用尽了最美好的言词盛赞他的丰功伟绩。其实,伯南克接手的美国经济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近月来,在国际油价持续高涨的冲击下,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显著上升,9~10月份,CPI同比增长率均超过4%,11月份虽减缓至3.5%,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失衡日益严重,高消费低储蓄加之政府财政赤字膨胀,导致经常项目逆差持续恶化,2005年估计会超过7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将超过6.5%。还有房地产市场正在形成历史上最大的泡沫。关于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的争论十分热闹,无论是大牌的经济学家,还是无名小辈,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伯南克也不例外。2005年3月10日,在弗吉尼亚首府里士满由弗吉尼亚经济学家协会举办的“Sandrige讲座”上,伯南克发表了题为“全球储蓄过剩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长篇演讲。伯南克首次提出了美国近年的经常项目逆差是由全球储蓄过剩而不是由美国极度消费引起的观点。“全球储蓄过剩”一词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伯南克所谓的“全球储蓄过剩”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从净借款者演变成为净贷款国,再加上德国和日本等主要工业国家的高储蓄,从而形成了全球储蓄过剩。他认为全球储蓄过剩不仅推动了美国股市的繁荣,增加了美国家庭的财富,而且是造成美国储蓄率下降及经常项目逆差扩大的根本原因。对于为什么全球储蓄过剩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工业国家这一问题,伯南克解释说,一是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均大于其他工业国家;二是由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伯南克还用这种观点解释美国房地产价格高涨的现象,他指出,美国的政策鼓励下,外国资本大量涌入美国的房地产业尤其是住房建筑业,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高企的房地产价格反过来刺激家庭的住房消费。伯南克这一观点的政策含义十分清楚:由于造成美国巨额经常项目逆差的一些关键因素来自美国外部,这意味着完全依赖美国国内政策的调整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平衡联邦预算本身也无法有效地解决经常项目逆差问题。伯南克的观点深得布什政府的赞许,并成为布什政府要求其他国家更多地承担调整责任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格林斯潘的观点却迥然不同。格林斯潘认为,房地产价格膨胀以及大量的资产增值抵押贷款 (Equity withdrawal)是导致近年来美国家庭储蓄率大幅下降及经常项目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即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的绝大部分是“美国制造”,而不是“外国制造”的。人们担心伯南克的这种论调会鼓励或怂恿美国人按现行的生活方式来管理家庭财务,从而导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继续扩大,同时也会令美国政府在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问题上持更为强硬的态度。更令人担心的是,伯南克上任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要重建美国私人储蓄,伯南克的这一观点会有碍于他对这一问题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因为审慎的财政政策和国会削减财政赤字虽是修复私人储蓄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极力改善这一久拖未决的国民储蓄问题也可发挥重要作用。”(罗奇语)值得提及的是,如果细心考察一下近20年来全球储蓄变化的数据及美国经济运行模式,伯南克的这一“惊世骇俗”之言是站不住脚的。

  虽然伯南克最善长的是货币经济学,但在当今美国及世界重要的经济金融问题上,伯南克从不吝啬自己的言论,一种经济学家积极参与现实问题讨论与寻求解决之道的形象十分鲜活。他言词清晰、简练,中肯、充满洞观力和分析性,善于用平实直白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在诸如美国的“大萧条”的教训与通货紧缩、国际贸易与就业、石油价格等问题上,伯南克的观点都是旗帜鲜明,直言不讳,不过有时候也显得有些另类。如他认为,导致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不是股价高估和崩溃,而是美联储当时错误地提高利率成了股市崩溃的主要原因。他还说,虽然国际贸易和外包可能导致美国经济出现结构性变化,但这些均不是美国劳动力市场不景气的原因,因为国际贸易在决定一国的长期就业潜力上似乎不起任何作用,相反,美国就业增长缓慢是劳动生产率惊人增长所致。关于油价问题,他明确指出,全球石油市场上供求严重失衡尤其是需求大于供给是近年来油价飙升的根本原因,美联储应采取恰当的措施尽量减少油价上涨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如何行动将取决于美联储对增加就业与保持价格稳定的优先选择。可以预见,这些观点在伯南克上任后所产生的影响会大于其以美联储理事或教授身份发表言论时的影响,这些观点已成为影响市场预期和伯南克培养自身公信力的重要基础。耀眼的学术背景和独到的学术思想并不一定能铸造出一个优秀的中央银行家。美联储第10任主席亚瑟•伯恩斯(Arthur Burns,1970年2月1日至1978年1月31日)也是一名著名学者,甚至称得上是位思想家,但在反通货膨胀上却是一个弱者。在美国,要成为一位优秀的中央银行家,过硬的学术素养、灵巧的政治智慧和稳健的判断力三者缺一不可。对伯南克前两者的资质和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关键要看伯南克的判断力,他的判断力是否会像他的学术和政治手腕那样的出色,不少人是持怀疑或“等着瞧”的心态的。

  人们除了关心美联储主席驾驭通货膨胀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外,一般还对其领导才能和管理风格感兴趣。美联储前理事劳伦斯•H•梅耶(Laurence H. Meyer)在其《联储岁月》中对格林斯潘的领导与管理风格及为人处事的习惯有独到的观察:“格林斯潘尊重同事,从来不骂过任何人蠢,而且总是鼓励我们每个人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乐于和我们其他人保持距离,保持权威性,言谈举止十分谨慎。”伯南克的管理风格可以说基本上以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新泽西州蒙哥马利镇校董会成员的经历为基础的。要管理好一所举世闻名的常青滕大学的经济系并非易事。能在普林斯顿大学谋上一教职,并能轻松生存也绝非易事。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人人均有看家本能,自信,甚至傲慢,要管理好这样的教授队伍,需有策略和手腕。伯南克的窍门和风格是努力在学术上保持领先地位,以获得权威和尊重,同时他又不炫耀自己的学术成就,从不锋芒毕露,甚至有时还有意识地自我贬低,称自己是平等众人之一员,尽量拉近与同事的距离。这样一种为人处事方式使伯南克极具亲和力。他面善,性格上有点腼腆。另外,伯南克还十分善于谈判和促成共识。在任美联储理事期间,伯南克与美联储主席、副主席、其他理事、工作人员的关系就处理得相当的“老练”,与格林斯潘的关系也相当不错。这些特点对于伯南克入主美联储后有效地驾驭货币政策大局和应对各种危机与金融风险将是十分有益的。